App设置页面的“保存”按钮真的必要吗

Hang UE designer

image.png

最近在做一个视频监控类产品的 APP 端设计,由于产品本身定位偏 B 端,里面有大量需要用户配置的页面。不同页面的配置项有多有少,如何尽量降低操作门槛,减少用户配置过程中的阻力,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。其中有很多细节值得掰碎了一点点聊,今天就先来看看“保存”按钮——这个多数情况下,重要性数一数二的按钮——是否真的必要。

在一个配置页面中,是否使用“保存”按钮是一个重要的交互决策,它直接影响用户体验的流畅性和操作的明确性。

核心的判断标准在于:修改的设置项是否需要用户额外的、明确的确认动作?修改后是否能立即、安全地提供清晰的反馈?
具体来讲:

一、需要“保存”按钮的情况

1、高风险、不可逆或难以撤销的设置: 如修改密码、绑定/解绑手机号、实名认证信息等。保存按钮提供明确的确认步骤,防止误操作。

2、需要服务器验证的设置: 一些设置提交后需要与服务器交互验证(如新邮箱是否可用、密码强度是否符合要求)。立即保存可能会因为网络延迟等问题导致体验不佳。“保存”操作触发验证过程,可以统一处理加载和等待状态。
image.png

第一张图是 apple ID 的密码更改页,即使是密文,系统也隐去了截图中的密码部分。苹果在保护用户隐私方面真的很用心

3、表单式设置:
当一个页面包含多个相互关联的设置项,用户可能希望全部编辑完成后再统一提交,避免频繁的网络请求或部分生效导致的逻辑冲突。常见场景有:

  • 个人资料编辑: 用户可能同时修改头像、昵称、性别、地区、个人简介等多个信息,一次性保存比逐条保存更有效率
  • 复杂的网络配置: 如手动设置代理服务器,需要填写服务器地址、端口、用户名、密码等,这些信息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保存

在本次项目设计中,我就遇到了这类情况:新增告警策略时,研发反馈由于声光告警配置是一起下发的,如果对单项进行设置,无法调用接口,即时生效。
image.png

5、多选项联动修改
当设置项之间存在复杂验证或依赖关系,如 A 选项开启后,B 选项才可用;或者输入内容需要复杂验证(如格式校验)时,统一在“保存”时进行验证和提示错误信息,比实时验证可能会频繁打断用户更友好。

“保存”按钮应放于何处

image.png
当确定需要“保存”按钮后,其摆放位置也有一定的讲究。常见的3个位置:页面右上角、固定屏幕底部、紧跟内容尾部。3 种位置的优缺点如下:

1、页面右上角
使用场景:

  • 内容较少的设置页。 一屏可以显示完整设置项,用户操作完后可以快速保存
  • 轻量级的表单修改。如修改昵称、地区等

优点:

  • 位置全局固定且始终可见,不会被键盘或其它弹出控件遮挡
  • 与导航栏结合,节省屏幕空间
  • 用户学习成本低,符合 iOS 和 Android 用户的操作习惯

缺点:

  • 远离拇指热区(特别是大屏手机),操作不便
  • 视觉上比较弱

2、固定屏幕底部:无论用户如何滑动页面,“保存”按钮始终固定在屏幕底部
适用场景:

  • 长表单或长设置页。 需要滑动才能查看完整内容。
  • 需要强调“保存”操作的页面。固定的底部按钮非常醒目,时刻提醒用户完成操作。
  • 含多个相关操作的按钮。 底部横条可以容纳多个并列的按钮,如“恢复默认”和“保存”

优点:

  • 操作自然,用户完成表单填写后顺势定位,符合“从上至下”的阅读习惯
  • 拇指最易触及的区域,操作最舒适、高效且随时可用
  • 视觉清晰:将主要操作(Action)和页面内容(Content)在视觉上分离,结构清晰

缺点:

  • 会占用一定的屏幕空间,一屏能展示的信息量会受到影响
  • 可能与其他空间冲突。如,输入状态下键盘控件会遮挡住按钮,保存时需要收起键盘或对按钮做特殊处理,操作相对不便

3、紧跟内容尾部:按钮位于所有设置项的末尾,需要用户滑动到页面底部才能操作
适用场景:

  • 常见web 端或 pad 等大屏。 因为屏幕空间足够,滑动操作相对方便
  • 流程性的设置引导。用户需要按顺序查看或填写所有内容,最后在末尾进行提交,符合线性的操作流程

优点:

  • 操作自然,用户完成表单填写后顺势定位,符合“从上至下”的阅读习惯
  • 滚动至底部时按钮自动浮现,不占用屏幕空间

缺点:

  • 需滑动触发,若表单过短,按钮位置突兀;过长则会被遮挡
  • 输入时,键盘控件会遮挡住按钮,操作相对不便
  • 容易被忽略:如果页面很长,用户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页面底部还有一个“保存”按钮

此外,还要考虑不同平台的规范。ios倾向于使用导航栏右侧的文字按钮,对于表单,也常见底部固定按钮;Android (Material Design)则强烈推荐底部固定工具栏中的填充按钮用于主要确认操作。
在跨平台或追求一致体验时,固定屏幕底部往往是更安全、用户体验更好的通用方案

二、不需要“保存”按钮的情况

当用户做出更改后,系统立即应用并保存该设置。这是一种更现代、更流畅的设计方式,减少了用户的操作步骤。适用场景:
1、独立开关/选择器:

  • 开关: 用户期望开关的开启/关闭是即时生效的。点击开关本身就是一个明确的“保存”动作。如“闹钟”、“深色模式”、“接受消息通知”等。
  • 单选按钮: 选择不同的选项应即时生效。如“字体样式”、“消息通知显示方式”等。
  • 简单的选择器: 用户滑动或选择后,效果应立即可见。 如选择字体大小、主题颜色等,通常还支持实时预览效果。
    这类操作通常不会带来灾难性后果,用户可以轻松地改回来

2、需要即时反馈的操作:
修改后用户能立即看到视觉或功能反馈的设置。如:

  • 调整屏幕亮度、音量大小、字体样式等
  • 排序方式选择

3、临时性或筛选性设置:
一些在特定页面内起作用的筛选或排序设置,通常不需要全局保存。例如,在商品列表页设置“价格从低到高”排序,用户离开列表页后再次进入时,应用可能恢复到默认排序或记住上次会话的排序但这属于状态记忆,不是手动保存。

image.png

三、总结

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尽量减少用户的操作步骤,同时保证用户对操作的控制感,避免误操作的风险。当用户感觉不到“保存”的存在,或者当“保存”按钮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安全感和控制感时,设计就是成功的。

最后, 其实按钮的文案也同样重要。之前写过的《“确定”、“保存”和“完成”,你用对了吗?》一文中区分了三种常见的相似按钮,可作为更进一步的参考。